黨課—四史學習之新中國史——新中國71年的科技成就 ——“追尋黨的足跡”系列主題活動之二
發布時間:2020-11-19
環境沐鸣2 建環系教工黨支部
2020年9月29日🤴🏽,周二下午1點鐘,在環境沐鸣23158會議室,建環系教工黨支部以四史學習為主題🪁🪺,開展了本學期的第一次黨課學習。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沐鸣2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新中國成立71年以來🧑🏽🦰,歲月如歌🤛🏼,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砥礪前行🧑🏻🎓🫄🏻。71年披荊斬棘,71年風雨兼程,中國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新中國成立71年來,中國科技事業走過不平凡的發展之路,印證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一真理,在祖國七十一年、黨九十九年華誕的節點上,支部全體成員一起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1周年的偉大的科技成就。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通車👃🏼。這是中國第一條完全由自己設計👩🏽🚀👩👦👦、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為國產的鐵路👨💻💄。 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重汽車在長春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1956年7月19日,一架銀白色的噴氣式殲擊機騰空而起🛠,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殲-5首飛成功🧔🏻♂️。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中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長江大橋,被稱為“萬裏長江第一橋”。1958年3月17日👨🦯,中國第一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電視機誕生,電視機從此開始走進千家萬戶。2018年,中國電視機出貨量占全球67%。在建國初期,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新中國的第一個10年取得了驕人的建設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信心。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相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廠造出了新中國第一臺萬噸( 1.2萬噸壓力)水壓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大型鍛件的歷史👩🏻🎓。它是新中國機械工業騰飛的起點。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標誌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於打破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核訛詐、核壟斷,加強和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腹地上空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這標誌著我國核武器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這些國防科技成就保障了我國的戰略安全🧑🦰,為我國營造了一個安定和平的建設環境。老一輩的科學家,如鄧稼先、錢學森、王淦昌、郭永懷🐍、於敏、…,他們淡泊名利,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赤誠的愛國之情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
自1970年以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航天😂、國防工業🤪、農業、通信💔、橋梁、鐵路🟥、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等領域相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全方面的進步🎞,也為我國的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回顧71年以來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我們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全面發展的決定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最大優勢。建國71年以來的科技成就充分表明了黨的領導是我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保障,社會主義製度是讓我們實現富強的根本製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自新中國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己任,帶領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科技成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老一輩的科技人員為國家拼搏奉獻🏏,把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需要緊緊連在一起🧣,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了全部的心血。
2020年9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國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誌🧖🏻🕍、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習近平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主席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第一要義。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傑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範🛌🏻。
作為科技和教育工作者ℹ️,我們學習習主席的講話,在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要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作為大學教師和基層共產黨員🏯📭,我們學習“四史”💦,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在自己的工作中要繼承老一輩的科學攀登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研工作,服務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堅持三全育人🟧,培養愛黨愛國的創新科技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